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2章(1 / 2)

万全之策是还是“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

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太宗皇帝最终还是还是打消了攻打乌骨城,直取平壤的这个念头,选择听从长孙无忌的万全之策。】

太宗皇帝眉头一皱,如此瞻前顾后……

【关于这一计策,有人曾经道,太宗皇帝放弃这一计策的决定,便彻底失去了胜利的果实。

后来,太宗回朝之后,与李靖曾经谈论过此事,他问道,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李靖道,此道宗所解。

太宗皇帝便又问李道宗,于是李道宗陈述了当时提出的乘虚直取平壤的计划。

太宗听完之后,内心怅然,他说,当时匆匆,吾不记得也……

当时太宗久攻不下,内心也焦虑,他很快就将乘虚直取平壤的计划忘却了。

胡三省曾经说过,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而取,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

其实说到底,当时的太宗到底和年轻时候的秦王不太一样了,他变得保守了。

此一战,若是发生在天策上将秦王时期,李世民估计就莽上去了,直接带着将士们将东北三省杀个对穿,但……

总之,太宗皇帝不敢悬师深入的深层原因无非是担心国内的复杂形势,唯恐辽东战败,出现隋殇之祸,所以他更想要稳一点,再稳一点。

其次,此次御驾亲征反而成为了掣肘。

太宗是真的不能赌啊,不能冒险啊,皇太子还不成熟,无法扛起大唐,所以太宗容不得半点闪失,他若是死了,大唐直接大爆炸。

别看什么唐协军,什么附属国,到时候他们会不会趁着大唐动荡时群起而攻之都未可知。】

太宗沉默良久,心情非常复杂,竟是他为了求稳而错过了战机吗?

杜如晦躬身拱手道:“陛下,在其位,承其职,您如今已经不是只需要往前莽、往前冲的秦王,比起一位猛将,您更是一位明君。”

房玄龄也道:“陛下,这世间猛将常有,但明君难得,你虽然作为猛将,或许错失了战机,但您身为君王。谨慎多思却是你必须做的。”

魏征皱紧眉头,“往日已不重要,陛下,您该看今朝。”

这样的道理,太宗又如何不知晓,只是他如今才刚刚坐上皇位,想法和心思都还未从天策上将秦王身上转变,却迎面得知他将来会因为犹豫、保守错过战机,这对他来说,委实有些不能接受。

太宗微不可见地点点头,“朕知晓的。”

尉迟敬德想的比较简单,“什么战机不战机的,依咱看,都是还未发生的,现在天幕提前告诉我们了,咱这次大杀四方是板上钉钉的,还有什么可以惆怅的呢?”

太宗闻言一笑,“如卿这般反倒心明眼亮。”

尉迟敬德挠头笑了笑……

【安市城的援军已经被大唐打得溃败,如此一来,安市城便没有了支援,似乎是被攻陷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太宗既然决定还是率先进攻安市城,那么唐军分批轮战也就开始了。

唐军每天光是进攻就有六七次,多次都采用冲石击毁敌军的城墙,敌军便立刻修筑木栅栏来填补空缺。

安市城这边,唐军遇到一位极其出色的守城大将杨万春。

嗯……其实历史上没有关于他名字的记载,但是到了大明之后,有小说作者给他起了“杨万春”这个名字。

杨万春率领安市城的军民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守。

唐军再次久攻不下。

李道宗带人在安市城东南方位修筑土山来逼近城墙。

高句丽大军见状,立刻加高城墙来对抗。

李道宗在战场中伤到了脚,太宗皇帝亲自为他针灸。

唐军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动用了五十万人次来修筑土山,日夜不停地施工,土山的山顶距离城墙只有几丈远,但位于土山之上可以俯视高市城内。

李道宗让果毅都尉傅伏爱防守土山,然而无法预料的是,土山居然崩塌了,压塌了敌军的城墙。

而这个时候傅伏爱又因为私事擅离职守,数百高句丽士兵从压垮的缺口蜂拥而出,夺取占据了土山,并挖掘堑壕进行防御,据险而守。

唐军几个月来的努力完全白费了,土山成为了高句丽大军的天堑。

太宗皇帝大怒,将傅伏爱斩首。

接着唐军发兵进攻土山,但最终没能夺回。】

太宗脸色一黑,这什么玩意,给他人做嫁衣?

李靖沉声道:“高句丽多山,城池大多依山而建,易守难攻也是正常。”

【李道宗光着脚来向太宗请罪,虽然傅伏爱是李道宗的部下,但太宗皇帝看着他受伤的脚又考虑到他的功劳,还是赦免了他,并劝他知耻而后勇。

到了九月初,安市城仍然久攻不下,但是辽东的严寒天气却来得很早,河水开始结冰。

此前我们说过,太宗皇帝在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