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5章(1 / 2)

【泉盖苏文眼看太宗皇帝一副来势汹汹的样子,顿时感觉大事不妙,大唐居然来真的。

于是他立刻选择了滑跪,他连忙派遣了使者向大唐进贡宝物,

谏言大夫褚遂良利用“臧哀伯谏纳郜鼎”的典故,劝说太宗皇帝拒收了贡品,并且把高句丽的使者移交给了大理寺论罪。

显然褚遂良虽然不同意太宗皇帝亲征,但是他还是支持大唐攻打高句丽的。

秉持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宗皇帝移驾洛阳,召见了曾经跟随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现在已经退休的郑元璹。

郑元璹不知是不是曾经被高句丽搞出了心里阴影,他一听太宗皇帝居然要亲征高句丽,极力地反对。

太宗皇帝便告诉他,大唐远胜隋朝,朕也不是隋炀帝,你就等着好消息吧,高句丽他必定打下来!

然而当时刚好碰上了辽河河水暴涨,导致了张俭的部队迟迟没能够渡河。】

【十月,太宗皇帝又派出了两路主力大军,第一路,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江、淮、岭、峡四个州的军队,共四万人马,再加上在长安、洛阳招募的三千人以及500艘战舰。

这一路大军汇合之后,从莱州出发渡海进攻辽东。

第二路,任命太子詹事、左卫率徐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领步骑6万人以及兰州、河州归降的胡人士兵,从陆路进攻辽东。

两路大军水路并进!

太宗皇帝在人员配置上选择的两路大军的将领都是老熟人,曾经张亮是李勣的部下,这两人甚至是老搭档了。

而这个时候,在唐初武德年间还在战场刷经验值的李勣终于成长起来了,大唐的猛将凋零之后,他扛起了新一届“军神”的盛名,并且他还活得久!!】

凋零的李靖、侯君集、秦叔宝等:……

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了啊,熬死前辈,你上位?

【随后,太宗皇帝向天下人发布了征讨高句丽的诏令,对外以“泉盖苏文杀主虐民”为由,来雪高句丽君父之耻。对内,宣传隋炀帝征高丽的过失,辽东乃中国之地,必须收复,要报中国子弟之仇。

不得不说,这一番造势十分高明,既能在政治上孤立泉盖苏文,又能激励己方士气,完美地符合自古以来打仗必备“师出有名”的名头。

太宗皇帝还讲了此战必胜的五个理由,并且严禁军队扰民。

附近的州县以及百姓都献出了自家能够拿出去熔铸攻城器械的铁制用品,年轻的勇士纷纷应征入伍,没有被选中的人脸上都充满了遗憾。

这一战为什么大唐的百姓如此士气高涨呢?

其一,太宗本人能征善战是出了名的,百姓跟着这样的皇帝上战场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且他们也打从心底里相信这就是一场绝对胜利的战役。

其二,李勣在这时候刚刚打败了薛延陀。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唐民心尽得。

而当初隋朝征兵攻打高句丽的时候,百姓们甚至不惜自断手足来逃避兵役,这二者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尉迟敬德满脸鄙视的模样,“隋炀帝百万人去攻打高句丽,反被人家筑了京观,是个人都不愿意再去。”

秦叔宝一针见血,“跟咱陛下去打战,那是可以升官发财的,跟隋炀帝打仗那就是去送死的。”

群臣:……虽然你说得对,但是不要这么直接,好吗?

房玄龄笑着道,“陛下是大唐众望所归的皇帝,有您在,百姓一呼百应。大唐家国情怀养成,何愁没有百姓为国家征战沙场。”

太宗闻言,笑着摇了摇头,“为国也是为民,高句丽不除,将来受苦的还是中原的百姓,若是下一个王朝是积弱之国,国家都没有能力对抗外敌,那百姓更是只能束手挨打。”

所以,趁着他还有能力,还未完全老去,他要为大唐为百姓除去高句丽这个国家。

【大唐武德充沛,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战争即将到来,这时一位居住在绛州龙门县,家道中落、饥寒交迫的名将之后在妻子的劝说下应募从军,成为了张士贵帐下的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他的传奇军旅生涯。

这位小兵名叫薛仁贵,他是薛安都的六世孙。

“白马银枪薛仁贵,威震辽东”,“将军三箭定天山”说的便是他。

当然这都是后面的事了,此一战,有很多士兵都不在东征的名单里,但是他们都希望能够自己出资购买兵器,装备,然后跟着一起东征。

另外他们还与太宗皇帝请愿不求高官厚赏,唯愿效死辽东!

家国情怀、收复失地、民心所向!!

除此之外,主播个人觉得这样的盛况其实也是与大唐的府兵制度有关,这时候战功是上升的最快通道。

在百姓眼里,跟着太宗皇帝打战,那是绝对的胜利,虽然战场同样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是胜利的几率还是实打实压过了失败的概率,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